聯系電話:
021-69156252

“雙碳"轉型驅動:碳達峰、碳中和戰略目標,企業面臨著能效與碳排面臨嚴格監管和考核.
企業用電成本增高:電力峰谷價差擴大、電價上漲,電力價格市場機制持續完善,代理購電價格上漲.
能源結構轉型:新能源的安全接入,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及協調互動.
電力市場化改革:電力現貨交易常態化,源網荷儲一體化、源荷互動、虛擬電廠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.
市場空間廣闊:海外供電可靠性不高、用電成本昂貴、對微電網亟需,國內用戶側微電網需求激增,潛在市場總空間可達20萬億元.
高速服務區,光儲充電站,園區車棚光伏,通信基站,綠色鄉村,魚塘、果園,牧區、油田及臨時用電,海島
(一) 缺乏監控與分析
系統缺乏感知與洞察的“眼睛"和“大腦",導致運行狀態不清、能效情況不明,所有高級決策都缺乏數據基礎。
關鍵設備監控缺失
運行狀態不明,能耗構成不清。例如光伏陣列的實際發電效率、儲能電池的實時功率與SOC。
數據分析不全
新能源利用率;發電、儲能設備運行狀態、用電能耗與成本缺乏分析,協調出力無依據。
運維困難
人工巡檢低效,報表統計較為繁瑣,故障預警缺失,導致運維不及時。
(二) 缺乏智能協調
光伏、儲能、充電樁、負荷等各自為戰,無法形成合力。造成設備利用率低,投資收益打折,甚至產生額外風險。
新能源消納不足
光伏發電高峰時段無法全部就地消納,造成能源浪費。
逆流風險與罰款
電力反送主網,面臨經濟處罰。
儲能充放策略粗放
依賴人工經驗,收益無法優化,投資回報周期長。
充電樁無序充電
高峰時段加劇用電負擔,推高電費
(三)缺乏智慧優化
系統運行停留在“監控"層面,缺乏“預測"與“優化"能力。造成系統運行始終非理想,長期能效與經濟效益存在天花板。
發電與負荷預測缺失
無法精準預測,運行與實際脫節。
運行策略單一
無法根據實時電價、設備狀態尋優。
設備健康狀態不明
關鍵設備如儲能SOH無法精準評估,預測性維護缺失,存在運維風險。
數據價值未被挖掘
海量運行數據僅用于查看,無法深度分析以挖掘節能潛力。
典型場景一:并網型光儲微網系統

典型場景二:并離網型微網系統

典型場景三:光儲直柔微網系統

典型場景四:光儲柴一體機


設備層:支持接入光伏、儲能、充電樁、可調負荷、計量、保護裝置等。
協調控制層:采集數據、分析處理,按既定策略下發控制指令調節并接受上級調度控制指令。
平臺層:源網荷儲監測、分析、統計、協調控制、策略管理、功率預測、碳排管理及智能運維等。